1.两条河流
很多人提起我在百度的时候,都会谈及搜索引擎和贴吧这两个产品。本次,我想与你聊聊自己做这两个产品的经历,以及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在我看来,互联网虽然是免费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虽然不付出金钱,但也是有代价的,就是时间成本,所以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想要的东西就是最具性价比的服务。
做搜索引擎也是一项非常有危机感的事情,与后来兴起的社交产品不同,搜索引擎只是一个工具,用户切换成本非常低,只要几秒钟就可以了,而且搜索引擎是7× 24小时的服务。因此你必须要不断在用户体验上比别人好,大家才会坚持选择你。
其实,当两个搜索引擎在竞争用户时,就像两条河交汇,如果一条河流的水平面比另外一条河流的水平面高一厘米,那这股水流会不断流向另外一条河流,直到两条河流的水平面持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搜索质量、用户体验能比别人好一点,其他搜索引擎的用户会不断流向你这边,要知道用户是每分每秒都在流动的。
我在百度做的另外一个经常被提起的产品就是贴吧。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搜索日志时,发现很多人都在搜索同一关键词,我想如果把这些有共同兴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共同兴趣进行交流,岂不是能贡献更多网页上没有的信息。
由此,百度就创建了中文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bbs:任何用户可以就任何关键词创建贴吧,撰写相关信息,而其他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百度贴吧可以成为无穷多个 bbs。
2.我的产品方法论
其实,当你做一个产品,投入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商业行为的,你只需要考虑用户需求。另外,好的互联网产品盈利都是顺势而为的,不能强求,有了美誉度之后,用户会主动帮助你设计盈利模式的。
所以,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产品经理们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2)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
3)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
我的重点不在于考察一个创意的流程有多复杂,而在于产品经理能否明确回答上述的三个问题。
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产品,甚至是一篇文章、一种理念、一个宗教.....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
但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让用户的净收益最大化。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所以一个新的产品或产品升级,要尽可能提升新体验,尽可能将旧体验降为零,尽可能将切换成本降为零。
实际上,有时候用户需求会将很多产品经理带入误区,所以我们要从用户的反馈中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也要从数据中看到需求的强烈程度。
这可以通过内部分享失败或成功案例加强学习,一个好的产品是基于每一个case的分析,每一个bug的掌握。我每设计一款产品,即使简单如用户界面,也会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自己每一处设定的理由,这些论据来自于我对各种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
当然,你也要清楚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总是从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开始的,但当一个产品无论怎么努力去改进,其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已经微乎其微了的话,那它的光芒与风头被另一个产品替代,也将是一种必然。
3.带产品团队的心得
再聊聊我在组建和管理产品团队的一些经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1)在产品团队中,选对一个人,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而选错一个人,会给团队带来可能很严重的「伤害」。
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我们非常看重这个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当中,日后的可塑性有多强。
用有经验的人可能一时轻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着产品成长,将来你会更累;用有潜力的人,现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点来带他,可是将来他会加速成长,比你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而是根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
而产品的判断力是源于自己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积累,当你读过一千个或者更多的产品分析后,再读到一篇产品分析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给这个分析打一个准确的分数。另外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以文取人」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并能够投入的做这个工作当中,喜欢的投入,和没有感觉的投入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比如,有些人开车,就是开车,把车作为一个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开了一辈子车,还是一样的开车。但是赛车手会琢磨怎样把车开的更好更快,所以也许赛车手开一个月的车,就已经比开一辈子车的人技术要好很多。总之,我们需要选的人,就是喜欢并愿意投入的人。
2)选对人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用好他(她),培养他(她),不能浪费人才资源,首先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要——充分授权,目标管理。
充分授权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一定是大家协商后达成一致的结果。对于产品部门而言,和不同的产品团队合作,就会做出不同的东西,因此依赖于脑力劳动的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有试错的心态,并能够不断总结。当团队的成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尽量在把控关键点前提下将「试错」的机会留给团队成员。因为如果这个成员的想法此次被证明是错的,那他(她)就会从「错」中学到最多的经验,从而尽快成长。如果领导的意见被证明是错的,那团队成员将没有机会获得「错事经验值」。
3)「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越专注了解一件事情的人越有发言权,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单线汇报。
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团队商量,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事实本身推出结论。需要培养个人持续否定自我的精神,而不是只顾着推销自己的观点,永远站在事实的一边,自己的结论会越来越正确。
对于做产品而言一般是一个团队的功劳。目前,整个社会太在意创意的原创性,创意虽然值得鼓励,但是整个团队的对产品完善升级不能否认。把创意唯一化,扼杀其他人的贡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的毒瘤。
4.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就能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下面,我仅结合自己在搜索领域的经验,分享一些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1)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04年google上市前夕,互联网女皇marymeeker访问中国路过百度,她说摩根斯坦利的同事们刚做过搜索引擎对比评测,评测结果是 yahoo最好。但奇怪的是,评测完之后,大家平时还是都用 google。后来,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帮我要来了她们评测的样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呀:
她们选了十几个关键词,在google/yahoo 等六七个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结果页放在一起对比,每人拿一把硬币,认为哪个搜索结果页更好就投一个硬币。最后yahoo获胜。
为什么yahoo会胜出?因为当时yahoo使用的后台搜索引擎也是google,但自己对一些热门关键词做了人工优化,这样,yahoo 的搜索结果不是跟google一样,就是优于google。
为什么那些金融精英评测完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又都用google 了呢?因为这个貌似公正的用户体验评测是有问题的,所以用户体验不仅是搜索结果页的简单对比。
比如,桌上的打印页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实用户需要在一个电脑屏幕中浏览搜索结果页。用户如果在较低分辨率下浏览yahoo搜索结果页,可能在越过大幅 banner广告和宽松设计后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google搜索结果页,就能多看几条结果。
2)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心中的搜索引擎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比如,会有用户因为google搜英文资料好用而离不开 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使用英文关键词在google会搜出大堆英文页而弃用google,改用针对这点进行优化的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反感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改用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hao123好用而默认长用百度。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针对性的改变用户体验。
3)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中国互联网早期(2000年以前)的网民数量和背景有限,网页数量和类型也有限,那时的主流搜索需求只能是找网站了,所以yahoo 和搜狐那样的大网址站,用户体验就不错了,获得了多数市场份额。
不过短短三四年后(2003年),网民数增长了近十倍(900 万~8000万),网页数更是增长了百倍(几百万到几亿)。十倍新增用户的背景广泛和需求广泛,百倍的新增网页内容也为满足广泛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搜索引擎不过是个中间商,当上游内容和下游用户都已大变样,当主流需求已从找网站变成网页搜索,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就已经改变。这就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因为这个网民数和网页数的增长是每天渐变的,yahoo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及时发现危机。无论是国外的yahoo还是国内的雅虎搜狐新浪,它们默认的搜索结果都长期是网站搜索,很晚才改成网页搜索。在没改过来前,他们的用户体验其实每一天都在下降的,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后来,网民数与网页数快速增加,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也在快速增长。早期的yahoo 搜狐新浪们自我定位是什么都有的综合门户,搜索引擎只是它们拥有的一个垂直频道。当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独立搜索引擎的相对用户体验就越来越好。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早期的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单向的获得网络内容,需要「上」网。但随着网民数增长,随着宽带普及,用户反哺给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变化,那些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电脑背后的用户与服务器们一起组成了互联网。
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产品就是顺应互联网定义的变化,引导用户创造大量口语化的讨论和问答,满足用户关于冷僻内容、突发内容、问句搜索的需求。反过来,当用户这方面的搜索体验改善后,又会养成更多这样搜索的习惯。这是产品和用户互相适应又互相改变的过程,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的定义又已改变,人,物,服务和信息一起互联,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又将因时而变。
来源:投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