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佳木斯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扎根在青藏高原深处的“牦牛妈妈”

2019/9/2 21:50:20发布192次查看
新华社兰州8月14日电(记者张文静、胡伟杰)从“青春少女”到“牦牛妈妈”,阎萍整整花了三十五年。这位扎根在青藏高原深处的牦牛育种人最近又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不长角的“阿什旦牦牛”。
今年56岁的阎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牦牛育种界的“大咖”。
1984年夏,稚气未脱的阎萍大学刚毕业就被分配到研究所从事牦牛育种研究工作。同年,她和牦牛课题组老师从甘肃省来到了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开始了与牦牛打“交道”的漫长人生。
“起初不适应,住宿条件特别差,甚至连厕所都没有。”阎萍回忆起艰苦恶劣的高原生活时说道。高强度、耗体能的野外工作让她有些吃不消。“人都是被逼出来的。”阎萍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渐渐适应了高原生活。
阎萍和研究团队每年有大半年时间都“泡”在牛场里。牦牛饲养地交通不便、没有公路,他们只能骑马或步行前往,一走就是4个小时,和藏族群众同吃同喝,抓绑牦牛,测定生产性能。
育种工作枯燥,周期漫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成果。但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炼,让她对牦牛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爱上了这个外形狂野又调皮捣蛋的“大家伙”。
对牧区而言,牦牛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精神世界的图腾。但长期以来,牦牛科学研究滞后、科技普及率低、产业发展缓慢。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牧民增收致富与藏区经济发展。因此,开展牦牛育种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阎萍下定决心“不改良成功,不离开牛场”。她和课题组成员在草原上进行日复一日的研究。青海高寒牧区、西藏那曲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阎萍与牧民交流。
2004年,课题组成功培育出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首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
如今,大通牦牛在中国牦牛产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已覆盖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中国各大牦牛产区。在该技术支持下,每年得到改良的家养牦牛约30万头,覆盖中国牦牛产区的75%,形成了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高效发展新模式。
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项耗时20余年的研究也曾经历过低谷。2000年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而大通牦牛的培育已到了最关键阶段,“前进受阻,后退无路”。
阎萍心急如焚。所幸,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特批了一笔经费支持课题组。抓住了“救命稻草”后,大通牦牛的培育得以顺利进行,课题组也“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实我也很怕失败,但即便失败了,也能积累宝贵的经验,后来人也可以少走些弯路。一次失败不要紧,再来做总能找到突破口。”谈起坚守,阎萍回忆道。
阎萍与课题组在牛场进行研究。
1996年,在大通牦牛培育过程中,阎萍和课题组成员还收获了意外之喜。“我们发现,有角的牦牛很好斗,特别喜欢打架。不仅如此,在经历7个月的漫长枯草期后,体重会比之前降低20%至25%,尤其是严冬雪灾等恶劣环境下,死亡率更会升高。”阎萍说。
于是,阎萍课题组决定选育出抗逆性强、繁殖性能高、经济效益好、便于集约化养殖的无角牦牛。经过20余年攻关,今年,他们成功培育出的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据介绍,阿什旦牦牛解决了牦牛养殖长期依赖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产方式单一、产业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展现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对于阿什旦牦牛,牧民群众普遍称赞,新品种有助于解决牦牛退化问题,有效提高生产性能,推动他们增产增收。
为了让阿什旦牦牛新品种种群数量能满足市场需求,阎萍和她的课题组继续奔波在藏区。(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佳木斯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